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西方市场营销研究的主题、方法和学者研究——基于Journal of Marketing(2005-2009)的文献分析
杨宜苗, 马晓慧, 郭岩
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2): 107-131.  
摘要1325)      PDF (1192KB)(11172)    收藏

本文以2005-2009年发表在Journal of Marketing上的247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试图对西方市场营销研究的主题、方法及学者的状况进行一个系统客观的描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近五年来西方营销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消费者行为、产品、品牌、营销一般管理、产业营销、广告和促销、服务营销及网络营销等领域。其中,营销一般管理、产品、品牌、产业营销、网络营销等研究呈上升趋势,价格、营销渠道等研究则呈下降趋势,而消费者行为、服务营销一直是研究的焦点。②在营销研究方法中,定量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主要用于品牌、产品、人员销售等研究;实验法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消费者行为、价格、广告与促销等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较少,定性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营销科学理论和哲学,而混合研究方法则主要用于产业营销、营销一般管理等领域。③营销学者呈现出校内之间、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及跨国之间等多样化合作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社会比较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心理补偿的视角
郑晓莹,彭泗清,戴珊姗
营销科学学报    2014, 10 (3): 19-31.  
摘要2348)      PDF (1100KB)(8852)    收藏

炫耀性消费行为常常被认为源自于财富的攀比,其目的是为了显示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本研究从心理补偿的视角提出,除财富的直接攀比外,其他与消费无关的能力领域的社会比较也会引发炫耀性消费。此时,炫耀性消费是为了弥补由于比较而产生的心理劣势和自我威胁,是一种替代性的心理需求满足工具。当这种劣势感和威胁感经由其他自我肯定途径得以应对之后,人们便不会再通过炫耀性消费行为进行心理补偿。本文通过两个实验对上述机制加以验证。实验一结果表明,与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他人进行比较(向上社会比较)之后,消费者会更倾向于将钱花费在炫耀性产品上;实验二通过测量更一般的炫耀性消费倾向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并且发现,进行自我肯定之后,向上比较对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便会消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消费者支付意愿研究综述:以有机食品为例
徐迎军,尹世久,宋洪杰,吴林海
营销科学学报    2015, 11 (3): 120-138.  
摘要1504)      PDF (1220KB)(6889)    收藏

消费者支付意愿是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有机食品为例,对条件价值评估、选择实验、联合分析和拍卖实验等支付意愿数据收集方法以及离散选择模型、Tobit模型等数据分析工具进行了比较,考察了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将其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基于对现有文献的评析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数智时代营销战略理论重构的思考
魏江, 杨洋, 杨佳铭
营销科学学报    2021, 1 (1): 114-126.  
摘要1805)      PDF (1463KB)(2990)    收藏
数字化所带来的市场主体虚拟化、生产要素数字化、生产过程动态化、市场组织平台化,重构了传统组织内部个体与组织的关系逻辑、企业与市场的交易逻辑,由此颠覆了现实管理场景,使得企业组织内外关系特征、结构特征,以及组织生产和运行基本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营销战略的本质是回答如何以最佳方式解决产品生产方与需求方的交互关系以实现交互双方的价值实现,显然,数字技术方式正在颠覆交互的关系和方式,使得传统的4P和4C营销战略分析框架的效力大大减弱。基于此,本文提出了4I(Interaction、Interest、Interface、Iteration)框架来重构数智时代的营销战略体系。最后,本文给出未来营销战略研究的重点议题,并由此去思考营销战略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人的面子观与炫耀性奢侈品消费行为
张新安
营销科学学报    2012, 8 (1): 76-94.  
摘要4524)      PDF (1066KB)(12175)    收藏

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具有鲜明的炫耀性特征,本文从面子观这一本土化视角对此现象进行了考察。作者首先在何友晖对面子得失过程分析的基础上(Ho, 1976),将消费者的面子观区分为“想要面子”和“怕掉面子”两个维度,并为之开发了测评量表,然后采用这一量表检验了这两个维度对于炫耀性奢侈品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人在奢侈品消费上既受想要面子这一促进性动因的影响,同时也受怕掉面子这一预防性动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外企业汉语品牌命名的现状与趋势:语言学视角分析
殷志平
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2): 132-147.  
摘要802)      PDF (1380KB)(5166)    收藏

结合品牌资产建设和消费者的认知心理解释,描写分析了11大类22次类2600个品牌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和修辞的语言学特征,发现,通过语言要素的选择、调配,中外企业的汉语品牌命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简单、有区别性、提示产品类别、反映产品利益和定位的命名要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汉语品牌命名的一些趋势,同时讨论了研究中的局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从动态竞争理论的视角看电影口碑对票房的影响
贺凯彬,王锐,张涵
营销科学学报    2016, 12 (3): 1-17.  
摘要1079)      PDF (917KB)(5330)    收藏

已有文献多关注口碑对电影本身票房的影响,本文突破以往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动态竞争理论的视角探讨同档期电影口碑对于票房收入的影响。本文提出,同档期电影之间存在动态竞争的关系,目标电影的票房收入不仅取决于电影自身的口碑,还和同档期其他电影的口碑有关。研究使用2011年至2014年780部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电影票房和网络口碑数据,发现目标电影口碑效价与同档期内电影最高口碑效价的差距越大,目标电影的票房收入越小。研究还发现,档期的热门程度和同档期电影数量有助于调节这种负向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电影档期选择的营销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产品类型和时间压力对消费者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的影响
赵占波,杜晓梦,梁帆,朱晓明
营销科学学报    2015, 11 (2): 118-132.  
摘要2072)      PDF (983KB)(7233)    收藏

冲动性购买一直是营销学中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网络冲动性购买现象日趋严重。而相关文献很少在网络环境中,对冲动性购买行为进行讨论。本文旨在探讨产品类型和时间压力对消费者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的影响,这在国内营销学界属于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从产品类型和时间压力出发探讨影响消费者的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研究结果显示,低卷入-情感型产品更能够激发消费者的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同时,时间压力与产品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即在高时间压力情况下,低卷入-情感型产品对消费者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的提升更为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奢侈品真实性感知机制研究
韦夏,涂荣庭,江明华,李斐
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2): 45-66.  
摘要944)      PDF (1064KB)(5109)    收藏

在社交环境中,奢侈品承载了传递信息的作用,但仿冒品的大量充斥使消费者难辨真假。前人研究更多关注奢侈品/赝品使用者,即奢侈信息发出方,而忽略他人是如何解读该信息、从而相互影响的。结合探索性研究及定量研究,作者建立了奢侈品真实性感知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对引导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规范国内商品市场提出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消费者会自愿支付吗?——PWYW支付意愿的内在驱动因素
张辉,白长虹
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3): 85-101.  
摘要1431)      PDF (924KB)(4939)    收藏

作为一种最新型的参与式定价策略,PWYW 定价策略将定价权完全转移给了消费者,然而,以往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这种定价策略能够带来更高的利润,这与传统的经济人假设相矛盾。本研究对促使消费者支付高价格的内在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消费者的互惠偏好、公平偏好及价格意识能够显著影响其PWYW支付意愿。此外,交易方式对上述影响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脱销的利与弊:以感知稀缺性与心理抗拒感为中介的相似品购买意愿研究
李东进,张成虎,李研
营销科学学报    2015, 11 (2): 34-50.  
摘要1331)      PDF (1049KB)(5540)    收藏

现有研究单纯的关注脱销可能带来的负面情绪(沮丧等),或者仅仅聚焦这种虚位现象所诱发的吸引效应,脱销信息究竟会对相似品购买意愿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缺乏统一的结论。本文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正向或者负向关系,并提出了该影响机制的双中介路径模型和相关调节变量。研究表明:当呈现给消费者产品脱销信息时,相比没有脱销信息,消费者会体验到更强的感知稀缺性和心理抗拒;产品脱销(是vs.否)对消费者相似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过程中,感知稀缺性和心理抗拒共同起到了中介作用,且感知稀缺性正向影响相似品购买意向,心理抗拒负向影响相似品购买意向;另外,心理抗拒在产品脱销对购买意向影响中的负向中介作用受到了认知资源占用水平的调节,心理抗拒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变量,而感知稀缺性的正向中介作用未受到认知资源占用水平的调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怀旧弱化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的评价: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
陈增祥,何云,刘博群
营销科学学报    2014, 10 (3): 113-127.  
摘要1332)      PDF (1112KB)(4737)    收藏

怀旧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以往的怀旧营销研究多将怀旧作为广告或品牌的元素构成(即消费者的怀旧感是由怀旧型的广告或品牌所激发),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怀旧视为一种与广告或产品本身无关的偶发情绪,在此前提下考察怀旧如何影响与其无关的消费决策。具体而言,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查怀旧如何影响中国消费者对中外品牌的评价,结果表明:怀旧并不会提高中国消费者对本国品牌的评价,但会降低对外国品牌的评价,而且怀旧对外国品牌评价的弱化作用是通过降低消费者的物质主义倾向得以实现的。文章最后还讨论了上述结论对中外品牌在怀旧策略运用上的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事件营销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研究
孙磊,翟昕
营销科学学报    2018, 14 (2): 101-120.  
摘要1149)      PDF (1067KB)(3172)    收藏

本文收集了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内地上映的898部电影的相关数据,研究事件营销强度与电影票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事件营销可以促进电影票房,随着事件营销强度的增加,票房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倒U型的关系;(2)续集和进口属性对电影票房有利,但会削弱事件营销的效果;(3)开展事件营销的合适时间段为上映前第6周和第4周以及上映后第2周;(4)对票房最有利的事件营销类型为主题曲,其次是首映礼和见面会,特辑、海报、发布会和预告片则次之,而其他类型的事件营销效果不显著。本文从实践角度为电影产业的相关从业者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谁把营销学带进了中国——营销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史实考证
李飞,贾思雪,米卜
营销科学学报   
15. 同属顾客对顾客不当行为反应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费显政,肖胜男
营销科学学报    2013, 9 (2): 13-38.  
摘要859)      PDF (1147KB)(4034)    收藏

本文运用关键事件法和扎根理论,探讨了在面对顾客不当行为时,同属顾客采取的反应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者通过深度访谈,收集了232个包含同属顾客反应模式的顾客不当行为事件。首先运用关键事件法对各事件中同属顾客的反应模式进行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进一步挖掘各反应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同属顾客的反应模式包括助纣为虐、随波逐流、袖手旁观、见义勇为和舍己助人五大类别;各反应模式在应用频次、行为动机、行为表现,以及给不同参与主体带来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不良顾客、中心顾客、其他同属顾客、一线员工和企业等五方参与主体的相关特征信息,经由互动效果评估和互动责任判断两个中介变量,形成同属顾客反应模式选择的两条影响路径。本研究以同属顾客应对策略的视角切入,不仅拓展了顾客不当行为的理论研究,而且为企业进行顾客不当行为管理和一线员工培训提供了管理上的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跨文化视角下的仿冒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
卢晓,Michel C.T.Phan
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4): 29-41.  
摘要547)      PDF (772KB)(490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品牌危机修复机制研究
冉雅璇,卫海英
营销科学学报    2015, 11 (2): 18-33.  
摘要1249)      PDF (1042KB)(3512)    收藏

如何更好地修复危机一直是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已有的危机修复研究主要采用形象修复论和危机沟通论,而这两种理论对于诸多现实危机现象仍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立足于结合消费者和企业共同作用的互动角度,本研究首次采用社会学中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来揭示品牌危机的修复过程,聚焦于解释身为“社会人”的消费者在品牌危机修复中的非理性行为,并探讨了互动仪式对品牌危机的修复效果和修复机理。实证发现:①不同品牌危机类型下互动仪式产生的修复效果不同,品牌危机类型是互动仪式的情感能量维度和互动行为维度产生交互作用的边界条件。②品牌危机修复的关键在于互动仪式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感知,且不同危机类型下的修复路径不同。本文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互动仪式囊括修复品牌危机的关键因素,因此以互动仪式视角看待品牌危机更全面;情感能量并非越高越好,它需要与情境配搭才能发挥最好效果。本文的结论打开了品牌危机管理理论的互动层面,也为中国企业提出了具有价值的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浪漫体验对消费者自我提升型产品偏好的影响
张均燕, 杨艳, 靳珊, 景奉杰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4): 1-18.  
摘要889)      PDF (995KB)(998)    收藏
浪漫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人们的消费和生活具有显著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仅将浪漫体验等同于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限制了浪漫体验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的研究。本文将浪漫的概念从爱情浪漫扩展到广义的浪漫体验。四个实验表明:浪漫体验(vs.中性体验增加了消费者对自我提升型产品的偏好(实验一);生命意义感在浪漫体验影响消费者自我提升型产品偏好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实验二和实验三);幸福导向在浪漫体验对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提升型产品偏好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实验四)。在理论上,本文拓展了浪漫体验的概念,丰富了浪漫体验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的研究和对自我提升型产品的情绪性前因的研究。在实践方面,本文为浪漫营销及自我提升型产品的推广提供了建议和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成王败寇大不同——胜负感知对消费者风险偏好的影响
文贝西, 张恩忠
营销科学学报    2019, 15 (3): 78-93.  
摘要917)      PDF (10889KB)(1885)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胜负感知,即成功和失败的结果以及结果的接近程度,对消费者在后续不相关事件中的风险偏好水平的影响及内在机制。运用不同的胜负感知操控方法和风险偏好水平的测量方式,本研究通过五个实验发现当竞争的成败结果相对明朗时,大幅取胜会提高消费者的权力感进而导致其在后续的选择中更加冒险,明显的失利则会降低消费者权力感进而导致其在后续的行为选择中更加规避风险。而成败结果的接近程度则会调节胜负感知对消费者风险偏好水平的影响,当成败结果十分接近时,胜负感知对权力感的作用消失,因而削弱了原本所观察到的,在大胜与大败的情况下胜负感知对风险偏好水平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胜负感知对消费者认知和行为影响的研究,也为商家如何利用线上线下竞技比赛的输赢结果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营销定位理论三个核心问题的研究进展
李飞,胡凯,米卜
营销科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