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西方市场营销研究的主题、方法和学者研究——基于Journal of Marketing(2005-2009)的文献分析
杨宜苗, 马晓慧, 郭岩
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2): 107-131.  
摘要1227)      PDF (1192KB)(9834)    收藏

本文以2005-2009年发表在Journal of Marketing上的247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试图对西方市场营销研究的主题、方法及学者的状况进行一个系统客观的描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近五年来西方营销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消费者行为、产品、品牌、营销一般管理、产业营销、广告和促销、服务营销及网络营销等领域。其中,营销一般管理、产品、品牌、产业营销、网络营销等研究呈上升趋势,价格、营销渠道等研究则呈下降趋势,而消费者行为、服务营销一直是研究的焦点。②在营销研究方法中,定量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主要用于品牌、产品、人员销售等研究;实验法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消费者行为、价格、广告与促销等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较少,定性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营销科学理论和哲学,而混合研究方法则主要用于产业营销、营销一般管理等领域。③营销学者呈现出校内之间、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及跨国之间等多样化合作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消费者支付意愿研究综述:以有机食品为例
徐迎军,尹世久,宋洪杰,吴林海
营销科学学报    2015, 11 (3): 120-138.  
摘要1351)      PDF (1220KB)(6420)    收藏

消费者支付意愿是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有机食品为例,对条件价值评估、选择实验、联合分析和拍卖实验等支付意愿数据收集方法以及离散选择模型、Tobit模型等数据分析工具进行了比较,考察了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将其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基于对现有文献的评析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产品类型和时间压力对消费者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的影响
赵占波,杜晓梦,梁帆,朱晓明
营销科学学报    2015, 11 (2): 118-132.  
摘要1965)      PDF (983KB)(6831)    收藏

冲动性购买一直是营销学中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网络冲动性购买现象日趋严重。而相关文献很少在网络环境中,对冲动性购买行为进行讨论。本文旨在探讨产品类型和时间压力对消费者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的影响,这在国内营销学界属于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从产品类型和时间压力出发探讨影响消费者的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研究结果显示,低卷入-情感型产品更能够激发消费者的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同时,时间压力与产品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即在高时间压力情况下,低卷入-情感型产品对消费者网络冲动性购买倾向的提升更为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原生广告真的行之有效吗——影响原生广告效果的因素述评
王君, 刘益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1): 1-17.  
摘要924)      PDF (10265KB)(1259)    收藏
原生广告作为品牌在数字化时代营销传播沟通方式的新宠,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中应用广泛,带动了原生广告的深入探讨及研究。然而,已有的针对原生广告的研究存在概念不统一、研究体系分散、广告效果结论不一致等问题,阻碍了原生广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法,基于传播过程的“5W模式”,厘清了原生广告的概念及类型,归纳分析了既有研究中原生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勾勒出既有的研究轮廓,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今后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奠定基础和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外企业汉语品牌命名的现状与趋势:语言学视角分析
殷志平
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2): 132-147.  
摘要727)      PDF (1380KB)(4586)    收藏

结合品牌资产建设和消费者的认知心理解释,描写分析了11大类22次类2600个品牌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和修辞的语言学特征,发现,通过语言要素的选择、调配,中外企业的汉语品牌命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简单、有区别性、提示产品类别、反映产品利益和定位的命名要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汉语品牌命名的一些趋势,同时讨论了研究中的局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数智时代营销战略理论重构的思考
魏江, 杨洋, 杨佳铭
营销科学学报    2021, 1 (1): 114-126.  
摘要1388)      PDF (1463KB)(2334)    收藏
数字化所带来的市场主体虚拟化、生产要素数字化、生产过程动态化、市场组织平台化,重构了传统组织内部个体与组织的关系逻辑、企业与市场的交易逻辑,由此颠覆了现实管理场景,使得企业组织内外关系特征、结构特征,以及组织生产和运行基本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营销战略的本质是回答如何以最佳方式解决产品生产方与需求方的交互关系以实现交互双方的价值实现,显然,数字技术方式正在颠覆交互的关系和方式,使得传统的4P和4C营销战略分析框架的效力大大减弱。基于此,本文提出了4I(Interaction、Interest、Interface、Iteration)框架来重构数智时代的营销战略体系。最后,本文给出未来营销战略研究的重点议题,并由此去思考营销战略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主播群体规模对品牌直播销售绩效的倒U型影响研究——来自化妆品行业的实证
李国鑫, 唐霈雯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1): 18-35.  
摘要638)      PDF (9888KB)(1052)    收藏
直播电商活动中,主播群体是促进产品销售的核心人群。本研究重点关注品牌网络直播活动中主播群体规模、产品线宽度和品牌类型的匹配对品牌直播销售绩效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2020年8月—12月共18周内化妆品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17个奢侈品牌和27个非奢侈品牌的抖音直播销售数据,其中包含261个主播、1,658个产品和3,119场直播。通过采用STATA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本研究发现主播群体规模对品牌直播销量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直播产品线宽度对品牌直播销量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同时,直播产品线宽度和品牌类型调节了主播群体规模对品牌直播销量的倒U型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奢侈品真实性感知机制研究
韦夏,涂荣庭,江明华,李斐
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2): 45-66.  
摘要849)      PDF (1064KB)(4481)    收藏

在社交环境中,奢侈品承载了传递信息的作用,但仿冒品的大量充斥使消费者难辨真假。前人研究更多关注奢侈品/赝品使用者,即奢侈信息发出方,而忽略他人是如何解读该信息、从而相互影响的。结合探索性研究及定量研究,作者建立了奢侈品真实性感知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对引导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规范国内商品市场提出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人的面子观与炫耀性奢侈品消费行为
张新安
营销科学学报    2012, 8 (1): 76-94.  
摘要4158)      PDF (1066KB)(11322)    收藏

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具有鲜明的炫耀性特征,本文从面子观这一本土化视角对此现象进行了考察。作者首先在何友晖对面子得失过程分析的基础上(Ho, 1976),将消费者的面子观区分为“想要面子”和“怕掉面子”两个维度,并为之开发了测评量表,然后采用这一量表检验了这两个维度对于炫耀性奢侈品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人在奢侈品消费上既受想要面子这一促进性动因的影响,同时也受怕掉面子这一预防性动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企业社会创新产品道德属性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
范钧, 边眺, 郑冠亚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1): 36-53.  
摘要544)      PDF (11386KB)(1028)    收藏
借鉴非纯粹利他主义模型的温情效应和线索一致性理论,并通过采用实验方法,分析了企业社会创新产品道德属性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温情感(或称顾客温情感)的中介效应和产品类型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发现:企业社会创新产品的象征性和功能性道德属性均能增强顾客购买意愿;顾客温情感在企业社会创新产品道德属性对顾客购买意愿的正向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对享乐品而言,象征性道德属性比功能性道德属性更能增强顾客温情感,进而更能增强顾客购买意愿;对实用品而言,功能性道德属性比象征性道德属性更能增强顾客温情感,进而更能增强顾客购买意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社会比较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心理补偿的视角
郑晓莹,彭泗清,戴珊姗
营销科学学报    2014, 10 (3): 19-31.  
摘要2111)      PDF (1100KB)(7990)    收藏

炫耀性消费行为常常被认为源自于财富的攀比,其目的是为了显示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本研究从心理补偿的视角提出,除财富的直接攀比外,其他与消费无关的能力领域的社会比较也会引发炫耀性消费。此时,炫耀性消费是为了弥补由于比较而产生的心理劣势和自我威胁,是一种替代性的心理需求满足工具。当这种劣势感和威胁感经由其他自我肯定途径得以应对之后,人们便不会再通过炫耀性消费行为进行心理补偿。本文通过两个实验对上述机制加以验证。实验一结果表明,与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他人进行比较(向上社会比较)之后,消费者会更倾向于将钱花费在炫耀性产品上;实验二通过测量更一般的炫耀性消费倾向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并且发现,进行自我肯定之后,向上比较对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便会消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短视频视觉、听觉和内容特征对电商营销效果影响的研究
孙正辉, 郑建萍, 王有为
营销科学学报    2023, 3 (4): 1-21.  
摘要989)      PDF (9863KB)(1296)    收藏
随着短视频的流行,“短视频电商”模式逐渐兴起。短视频凭借比文本、图片更强大的信息展示力为电子商务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究竟何种短视频能更有效地促进电商营销?本文选取“蘑菇街”平台上的短视频为对象,从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和视频内容等可能影响短视频营销效果的因素出发提取特征,并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CART(分类回归树)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研究短视频特征与营销效果之间的关联,其中,营销效果以短视频所展示的产品的销量衡量。研究结果表明,短视频的视觉、听觉和内容特征与营销效果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内容特征对产品销量的预测能力最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消费者会自愿支付吗?——PWYW支付意愿的内在驱动因素
张辉,白长虹
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3): 85-101.  
摘要1364)      PDF (924KB)(4414)    收藏

作为一种最新型的参与式定价策略,PWYW 定价策略将定价权完全转移给了消费者,然而,以往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这种定价策略能够带来更高的利润,这与传统的经济人假设相矛盾。本研究对促使消费者支付高价格的内在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消费者的互惠偏好、公平偏好及价格意识能够显著影响其PWYW支付意愿。此外,交易方式对上述影响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专业还是通俗——创新型产品的广告语体风格对消费者产品采用的影响
王长征, 武晶晶, 蔡爱新, 张溪溪, 蔡文培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1): 121-138.  
摘要624)      PDF (12097KB)(863)    收藏
在新产品广告中,企业使用通俗语言进行描述的做法由来已久。随着新产品引入了许多新特性,体现产品科技效能的专业性语言逐渐被采用,以进行产品宣传。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广告语体风格?基于语言线索和解释水平理论,本文验证了广告语体风格(专业术语vs.通俗用语)与产品创新类型(突破式vs.渐进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专业术语的语体风格能有效提高消费者对突破式创新产品的购买意愿;通俗用语的语体风格能有效提高消费者对渐进式创新产品的购买意愿,加工流畅度中介了上述交互作用。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不同产品属性条件下上述机制的适用性,并排除了感知风险与感知质量的替代性解释。本文结论将为企业提升新产品广告劝诱效果提供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同属顾客对顾客不当行为反应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费显政,肖胜男
营销科学学报    2013, 9 (2): 13-38.  
摘要827)      PDF (1147KB)(3577)    收藏

本文运用关键事件法和扎根理论,探讨了在面对顾客不当行为时,同属顾客采取的反应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者通过深度访谈,收集了232个包含同属顾客反应模式的顾客不当行为事件。首先运用关键事件法对各事件中同属顾客的反应模式进行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进一步挖掘各反应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同属顾客的反应模式包括助纣为虐、随波逐流、袖手旁观、见义勇为和舍己助人五大类别;各反应模式在应用频次、行为动机、行为表现,以及给不同参与主体带来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不良顾客、中心顾客、其他同属顾客、一线员工和企业等五方参与主体的相关特征信息,经由互动效果评估和互动责任判断两个中介变量,形成同属顾客反应模式选择的两条影响路径。本研究以同属顾客应对策略的视角切入,不仅拓展了顾客不当行为的理论研究,而且为企业进行顾客不当行为管理和一线员工培训提供了管理上的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谁把营销学带进了中国——营销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史实考证
李飞,贾思雪,米卜
营销科学学报   
17. 脱销的利与弊:以感知稀缺性与心理抗拒感为中介的相似品购买意愿研究
李东进,张成虎,李研
营销科学学报    2015, 11 (2): 34-50.  
摘要1220)      PDF (1049KB)(4908)    收藏

现有研究单纯的关注脱销可能带来的负面情绪(沮丧等),或者仅仅聚焦这种虚位现象所诱发的吸引效应,脱销信息究竟会对相似品购买意愿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缺乏统一的结论。本文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正向或者负向关系,并提出了该影响机制的双中介路径模型和相关调节变量。研究表明:当呈现给消费者产品脱销信息时,相比没有脱销信息,消费者会体验到更强的感知稀缺性和心理抗拒;产品脱销(是vs.否)对消费者相似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过程中,感知稀缺性和心理抗拒共同起到了中介作用,且感知稀缺性正向影响相似品购买意向,心理抗拒负向影响相似品购买意向;另外,心理抗拒在产品脱销对购买意向影响中的负向中介作用受到了认知资源占用水平的调节,心理抗拒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变量,而感知稀缺性的正向中介作用未受到认知资源占用水平的调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碳标签的视觉复杂性对消费者加工流畅性及吸引力的影响研究
贾佳,蒋玉石,盛平
营销科学学报    2016, 12 (3): 87-100.  
摘要829)      PDF (1149KB)(2816)    收藏

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中的加工流畅性理论,采用3(碳标签构成要素:颜色、形状、文本)×2(碳标签视觉复杂性:简单和复杂)的被试内重复实验设计,针对碳标签视觉复杂性如何影响消费者视觉注意的内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不同视觉复杂性碳标签的形状、文本兴趣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简单形状的碳标签要比复杂的更具吸引力;碳标签中的文本视觉复杂性越低(高),越能(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偏爱;整体简单的碳标签(颜色、形状、文本均为单一)比复杂的碳标签更受消费者的欢迎;视觉复杂性高的碳标签需要消费者付出更多的认知加工努力,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复杂碳标签的加工流畅性降低,并进一步制约其对碳标签的整体偏爱程度。此外,本研究还从消费者偏好的视角,对碳标签的设计提供了详细的建议,相关结果对于指导其他类型的商品标签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限量还是限时促销更能导致分享?感知稀缺性与利他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
朱华伟,唐典华,段晓玲
营销科学学报    2018, 14 (2): 84-100.  
摘要1402)      PDF (1058KB)(2946)    收藏

限量促销和限时促销是当前企业主要使用的两种促销方式,除了被应用于线下外,也被广泛应用于线上,如移动社交媒体中。以往研究发现,限量促销和限时促销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事实上,随着在移动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此类稀缺促销也易于激发消费者的分享行为,但目前鲜有研究。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限量促销还是限时促销信息哪一种更有助于激发消费者的分享行为,同时引入不同产品类型和关系强度,旨在探究限量促销和限时促销影响消费者分享行为的边界因素。通过二手数据分析与实验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限量促销比限时促销更能激发消费者的分享行为,感知稀缺性和利他动机起到连续中介作用;当产品类型为享乐品时,限量促销相对于限时促销的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感知稀缺性和利他动机的连续中介作用存在;当产品类型为实用品时,不同促销类型对分享行为的影响无差异;感知稀缺性和利他动机的连续中介作用不存在。消费者更愿意在强关系而非弱关系中分享稀缺促销信息,尤其是限量促销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成王败寇大不同——胜负感知对消费者风险偏好的影响
文贝西, 张恩忠
营销科学学报    2019, 15 (3): 78-93.  
摘要871)      PDF (10889KB)(1494)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胜负感知,即成功和失败的结果以及结果的接近程度,对消费者在后续不相关事件中的风险偏好水平的影响及内在机制。运用不同的胜负感知操控方法和风险偏好水平的测量方式,本研究通过五个实验发现当竞争的成败结果相对明朗时,大幅取胜会提高消费者的权力感进而导致其在后续的选择中更加冒险,明显的失利则会降低消费者权力感进而导致其在后续的行为选择中更加规避风险。而成败结果的接近程度则会调节胜负感知对消费者风险偏好水平的影响,当成败结果十分接近时,胜负感知对权力感的作用消失,因而削弱了原本所观察到的,在大胜与大败的情况下胜负感知对风险偏好水平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胜负感知对消费者认知和行为影响的研究,也为商家如何利用线上线下竞技比赛的输赢结果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