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市场营销学研究回顾与理论发展(2005—2020)——基于期刊论文的定量分析和国际对比
王锐, 符国群, 高曦含, 孙亚程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2): 1-23.  
摘要203)      PDF (11616KB)(389)    收藏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营销学研究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因此,梳理和回顾中国市场营销学学界的学术成果和知识图谱,对于推动市场营销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用学科知识助力中国本土营销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2005—2020年国内权威管理学期刊中有关市场营销学的文章进行文献综述和定量分析,着力刻画中国市场营销研究的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数据源等多维度的演化趋势,并且通过与国际市场营销学研究发展的对比分析,说明了中国市场营销学研究的独特之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更融合vs.更分离——功能分离程度如何影响产品使用意愿
曾伏娥, 陈澳阳, 宋毅宁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2): 24-43.  
摘要141)      PDF (12214KB)(307)    收藏
同时具备两种或多个类别的产品功能的新产品被称为融合产品。过往关于融合产品的文献缺乏对功能分离程度的探究。对此,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探究融合产品的功能分离程度对消费者产品使用意愿的影响机制。四项研究考察了消费者对融合产品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以及这些感知如何随功能的互补性变化。结果表明,融合产品的功能分离程度越高,消费者对其的感知有用性越高,感知易用性越低,而互补性会负向调节功能分离程度对感知有用性的作用,即对功能具有互补性的产品而言,其功能分离程度越低,产品使用意愿越高。因此,企业在开发融合产品时,应根据产品功能的互补性决定新产品的功能分离程度。本文弥补了现有研究中缺乏对功能分离程度关注这一不足,对企业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众人”不知盘中餐——共有消费导致过度食物消费和浪费
冉雅璇, 张蕴涵, 刘福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2): 100-120.  
摘要96)      PDF (12541KB)(116)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消费场景——共有消费和单独消费,对消费者食物消费和食物浪费的不同影响,以期推动全社会“反食物浪费”的攻坚战。通过一个田野研究、四个实验研究和一项单篇文章的元分析发现:相比于单独消费,共有消费会更容易引发自我表现顾虑和责任分散偏差,进而导致更多的食物消费和食物浪费。具体而言,一方面,人们在共有消费(vs.单独消费)场景中会更希望表现出积极的自我,从而会利用食物的过度消费和浪费来获取更多社交益处;另一方面,共有消费(vs.单独消费)会产生责任分散现象,从而减轻人们对食物浪费的负面感受。但是,当群体内成员关系较为亲密时,以上效应会消失甚至逆转。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一个有效且简单的助推策略,即唤起个体责任感的干预信息能够显著减少共有消费情境下的食物浪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品牌活化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法
唐燕飞, 王良燕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2): 44-60.  
摘要95)      PDF (10213KB)(94)    收藏
品牌活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256篇品牌活化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品牌活化文献的研究概况、演进趋势和研究热点。研究表明:(1)品牌活化相关研究发文量逐年递增,且主要分布在美国和中国;(2)品牌活化的演化阶段包括萌芽期、发展期和爆发期,其中,萌芽期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侧重品牌活化的概念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重新界定了品牌活化的概念),发展期的文献侧重品牌活化的理论研究,爆发期的品牌活化文献集中在策略实践研究;(3)品牌活化研究形成三大热点——品牌活化的概念演进、品牌活化的理论研究、品牌活化的策略研究,基于“从概念演进到理论完善、从影响因素到后续效果、从企业发展到区域建设”的逻辑,构建起品牌活化研究框架。本文对理论贡献和营销启示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为什么红不久?网红商店的形成机理研究——基于多案例与语义网络分析
李达军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2): 139-157.  
摘要90)      PDF (9441KB)(101)    收藏
近几年中国各大城市的网红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我们看到基于社交网络走红的网红商店享受了流量红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见证了网红商店“迅速崛起,但昙花一现”的残酷现状。基于此矛盾现象,本文深入探究中国网红商店的形成机理,并且挖掘网红商店“红不久”的原因。基于“过度营销”理论与“去营销”理论,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六家网红餐厅、咖啡馆进行田野调查,然后采用多案例研究与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剖析网红商店的形成机理、现存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发现:(1)经营初期,网红达人过度传播网红商店,并吸引大量新顾客关注;(2)经营中期,网红商店实际体验未达到顾客预先期望,并造成顾客失望;(3)经营后期,老顾客负面评论导致网红商店销量下降,并最终资金链断裂。对比“百年老店”的长青营销理论,本文最后讨论了理论与实践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案例研究专题】定向广告连续曝露中信息抽象性与重复策略的匹配
陈星宇, 黄敏学, 余正东, 王娅婷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2): 121-138.  
摘要60)      PDF (11718KB)(84)    收藏
技术赋能下,定向广告可以对目标受众进行短期连续投放以促进转化,并且可以对内容形式进行略微调整以吸引注意,不过广告内容完全不变的重复策略依然受到一些广告主的青睐,典型如开屏广告。基于此,本研究对定向广告在进行短期连续曝露时,是采取内容完全不变的重复策略还是采取略微变化的重复策略进行了探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本文将广告信息内容分为抽象信息和具象信息,例如无形的品牌利益和具体的产品属性;并认为抽象信息适合于内容不变的重复策略,以保持用户处理广告内容的流畅性;而具象信息更适合于内容变化的重复策略,可提升广告效果。两个情景实验的结果表明,对于抽象信息,采用内容不变的重复策略的广告获得的点击意愿和产品评价更高;而对于具象信息,采用内容变化的重复策略的广告获得的点击意愿和产品评价显著高于采用内容不变的重复策略的;其中,处理流畅性是解释上述匹配效应的有效中介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分期捐还是一次捐——个体捐赠的分期付款效应
韦夏, 李瑞瑞, 王紫薇, 宋奇珊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2): 61-79.  
摘要58)      PDF (10844KB)(62)    收藏
支付技术的发展使分期付款的方式在个体捐赠领域得以普及:捐赠者可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持续的定期捐赠,每次支付较少的金额。分期付款的捐赠形式在实践中应用广泛,但在文献中鲜有研究。本文将分期捐与一次捐进行对比,探讨分期捐的影响和适用情境。通过一个预实验和四个正式实验发现:相比一次捐,分期捐能够降低个体的感知支付痛苦,并提高个体对捐赠的感知有效性,从而提高其捐赠意愿;但是,当慈善项目的需求具有即时性或紧迫性时,分期捐对感知有效性的积极影响会被削弱甚至反转。此外,分期捐能够促使个体对慈善捐赠产生积极的态度。本研究丰富了对个体捐赠方式的认识,为慈善捐赠平台提升募捐效果、促进对慈善事业的长期资助提供有益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城市品牌建设如何影响企业家精神——来自文明城市评选的经验证据
崔登峰, 王楠楠, 王海忠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2): 80-99.  
摘要43)      PDF (9681KB)(36)    收藏
城市品牌作为城市的“金字招牌”,在吸引企业家投资的同时,也为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滋养。然而,鲜有研究从城市层面关注城市品牌建设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基于2008—2020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城市品牌建设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品牌建设有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2)城市品牌建设通过改善商业信用环境、吸引风险投资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家精神;(3)环境不确定性和财政自主权是城市品牌建设对企业家精神影响的边界条件,当环境不确定性较大或财政自主权较高时,城市品牌建设对企业家精神的正向影响更强;(4)相比于中部地区、小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品牌建设对企业家精神的正向影响在东西部地区、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更为显著。本研究结论不仅为政府持续推进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企业家实现事业发展和价值追求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数字化能力差异下的企业基于行为定价研究
滕文波, 王振宇, 高鑫
营销科学学报    0, (): 60-78.  
摘要14)      PDF (8462KB)(166)    收藏
本文在竞争性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研究了企业基于行为定价(BBP)策略会如何影响各方的均衡价格、收益以及策略选择。本文基于Hotelling模型构建了竞争市场下的两期定价博弈,通过对比各方的定价和收益变化情况,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企业第二期的均衡状态受第一期市场份额和数字化能力差距的共同影响,存在三种可能的均衡状况。同时,在第二期的均衡中,存在老顾客价格低于新顾客价格的情况;(2)当第一期市场份额差异较大时,BBP策略的实施会同时提高两家企业的第二期利润,然而第一期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在第二期的利润反而会低于竞争对手;(3)在两家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差异足够大或足够小的情况下,才存在纯策略均衡,并且只有在两家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差异较大时,数字化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实现单方猎取对方的顾客,进而摆脱BBP策略带来的囚徒困境,实现利润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如何逆转产品转换信息对高接触产品消费意愿的负面影响——消费模式和信息表述方式的作用
黄静, 余利琴, 郭浪浪, 王好, 刘睿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3): 19-36.  
摘要4)      PDF (9883KB)(0)    收藏
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突出产品转换信息对低接触产品的正面影响,鲜有对如何缓解和逆转产品转换信息对高接触产品的负面影响的研究。本文在佐证突出产品转换信息会导致消费者对高接触产品产生厌恶感,并最终降低消费意愿(研究一)这一观点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检验了消费模式和信息表述方式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所有权的消费模式,基于使用权的消费模式能够弱化产品转换信息引发的消费者厌恶感,进而提升消费者对高接触产品的消费意愿(研究二)。此外,相较于负性信息表述方式,中性信息表述方式有利于弱化产品转换信息引发的消费者厌恶感,进而提升消费者对高接触产品的消费意愿(研究三)。该研究结论对于生产高接触产品的企业在何种情景下采用产品转换信息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表述产品转换信息以宣传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意识和行为,进而提升其环保产品的营销绩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有利有弊”还是“有利无弊”——单双面信息提示对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
张仪, 晏丽, 王永贵
营销科学学报    2024, 4 (3): 1-18.  
摘要3)      PDF (12923KB)(0)    收藏
商家常常采用信息提示策略干预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然而,现有的研究对单双面信息提示的有效性及如何发挥作用的过程的探讨尚不充分。本文从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思维方式的视角出发,探究自我控制程度和辩证思维水平对单双面信息提示影响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行为意向的干预作用。本文通过3个实验发现:对于自我控制程度较强的消费者而言,双面信息提示更能提升他们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意向,信息可信度和平台可信度在这一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此外,辩证思维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双面信息提示的信任度,进而提高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行为意向。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有关信息提示有效性和信任转移的研究,对于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会管理者理解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行为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